《藥倍安心》系統是把醫生的個人專業判斷自動化,糾正醫生專業判斷錯誤問題。《診治判斷和藥物處方》數據庫從哪裏來?是否獲得香港醫管局正式審核和批准?
- DonnaLeung
- 8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根據香港政府數字辦公室的官方刊物。「2024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刊物資料:
藥倍安心
醫生處方藥物失誤而引起嚴重醫療事故是香港報章上常見的新聞,而且發生率不斷上升,主要是由於醫生工作繁忙易出錯,另外醫生也未必能夠掌握所有藥物的最新資訊。根據英國及美國的研究數據顯示,藥物處方失誤每年導致數百萬人受到傷害或甚至死亡,而且所引致的經濟負擔非常沉重。隨著近年人工智慧的發展,利用人工智慧核對醫生藥物處方是一個可行有效的方法以減少醫生處方藥物失誤的機會,但目前並沒有類似的軟體。本研究旨在發明一個人工智慧軟體,根據病人的藥物過敏史、長期服用藥物史及臨床情況如肝、腎功能等,自動核對藥物處方,若發現藥物處方或劑量跟病人藥物史或臨床情況有抵觸,會實時發出警號,提醒醫生或藥劑師更改處方。
根據「2024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官方宣傳片:
如果要我去形容Medisafe 《藥倍安心》,我會說他是快,精,准。可以大大減少了處方失誤的錯誤。令到藥物處方更準確。
在沒有《藥倍安心》系統之前: (As-Is/Before Method)
在整個診斷過程,是專業醫生負責審視病人的病歷報告和歷史紀錄,聽取病人的講解,瞭解病人的現況,是醫生的個人專業判斷來決定治療方法,藥物處方和份量。在香港的醫療體系內以往從來沒有一個電腦化系統是可以自動化這個過程。
有了《藥倍安心》系統之後: (To-Be/After Method)
是通過一個電腦系統來判斷治療方案,藥物處方和分量。系統內會包含一個藥物數據庫,診治方案判斷方法和邏輯,病徵和藥物處方的規則,和病人資料和病歷報告。
而在潘浠淳的判斷中,現在由個人專業醫生判斷的醫療方法和處方結果是有錯誤的。《藥倍安心》系統可以糾正醫生專業判斷錯誤問題,減少醫療失誤。
核心問題:
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歷史病歷不一樣,服用藥物的數量和藥物種類不一樣。所以才要倚靠醫生的專業判斷。
假若要自動化,系統化《診治判斷和藥物處方》是需要有龐大的醫療數據和官方醫療機構認可的方法和規則才可以實踐。
另一方面建立《診治判斷和藥物處方》的數據庫(Dataset) 和系統是一個很專業和龐大的工程。《診治判斷和藥物處方》數據庫本身就是另外一個系統,涉及很多專業醫療知識,醫療判斷和電腦軟件的配合。這個系統在香港的醫療機構無論是醫管局或者私人醫院是不存在的。
一個普通的商業電腦系統,隨時價值幾百萬港幣。一個專業醫療《診治判斷和藥物處方》的商業系統也可能真的存在,但是它的價錢一定是天價。
潘浠淳在香港電臺的訪問中提及她從3個數據庫和一個病人數據庫提取資料。她的系統已經安裝在一間腫瘤中心和一間專科診所去做測試使用。那麼這個系統並不是在處理普通傷風感冒的疾病,而是腫瘤和專科疾病。香港政府數字辦公室從來沒有公佈是什麼數據庫。
《藥倍安心》系統究竟採用什麼《診治判斷和藥物處方》數據庫?我相信潘冬平和太太彭詠枝不會付天價的價錢來購買一個商業數據庫。很大可能他們是採用市面上的免費醫療數據庫。
但是這些免費的醫療數據庫是什麼機構建設的?是否得到國際醫療機構認可?他們採用什麼邏輯和醫療技術,這些數據庫是否有足夠的數據來支撐他們的治療方案?他們有沒有經過醫管局的審批和測試才採用?這才是核心問題。
潘冬平說他太太彭詠枝在2024年3月自行接洽AI Health Studio探討開發有商業化潛質的產品。言下之意潘冬平並不知情。潘彭詠枝則曾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系助理教授。那麼究竟彭詠枝是所用那一間醫院的病人紀錄?是醫管局旗下的公立醫院還是私人醫院?
為什麼一個中四學生的創科項目,不知道採用什麼醫療數據庫,醫療模式,未經醫管局測試和認可就可以採用?而且還真實的安裝在香港的醫療體系內使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