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政府擁最大土地發展主導權 綠化地帶發展潛力大】

已更新:2021年11月5日

香港土地面積約111,400公頃,40%為郊野公園 / 特別地區,15%為綠化地帶,用作住宅的約只佔7%,而已發展土地方面僅佔總面積25%。施政報告提出全面發展新界,有不少聲音指香港各大發展商,應該在開發農地、增加土地供應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惟事實上擁有最多土地是政府本身,在開發土地的問題上,政府有沒有好好擔當「最大土地發展主導權」的角色,加快土地和房屋供應呢?

據統計,新界仍未開發的「一般農地(包括農地、魚塘/濕地緩衝區、倉庫和棕地)」,總面積超過8,200公頃,佔全港土地約7.4%。這8,200多公頃「一般農地」中,59%由政府及大大小小的私人地主持有,祖堂地佔29%,各大主要發展商持有約12%。從數據可見,即使發展商主動配合,將手中的農地透過政府冗長的改劃程序開發完畢,也不過佔了農地中12%,佔全港土地面積則只有1%。政府要建設北部都會區,在推動發展商的同時,也必須拿出更具智慧兼可行的方案。

目前政府陸續進行改劃的210幅土地中,約三成涉及綠化地帶,但只佔16,000多公頃綠化地帶中的2%。不少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較郊野公園低,政府是否可以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以釋放更多土地作房屋發展?


My Comment:


現在香港的房屋問題是沒有人能夠負擔得起,即使專業人士也負擔不起一個兩房單位。政府對於高房價問題好像漠不關心,好像是資本主義下的必然的結果。


林鄭話郊野公園用地一寸也不能少,要怎麼樣的精英才可以想出明日大嶼這種方法? 有報導說明日大嶼祇不過是一個藉口讓新界私人農田割價出讓土地,明日大嶼這方案提出已經四年,爭詏不斷,在這4年內政府收地的成績如何?假設明日大嶼是一項真實的建築項目, 和北部發展區比較,大嶼山的價值遠遠不及北部發展區。香港有這樣的資金和能力,同一時間發展兩個大項目嗎,況且兩個項目會變成互相競爭,大嶼山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 假若明日大嶼半途而廢,香港政府的聲譽又一次受損, 又多一項大白象工程。


況且這一些衹是長遠的土地政策,明日大嶼要等到2034才有房屋落成。 祇有一個拖字。對於現在香港大部份人面對的居住壓力,一點幫助也沒有, 香港人還有耐心等10多年嗎?

問題是政府的核心任務和目的(Mission and objective) 是什麼?必然要清晰。


  1. 政府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土地買賣增加地產項目, 繼而增加庫房收入,這純粹是地產項目。 填海成本昂貴,政府設定的地價是否市民負擔得起?增加了供應,但市民負擔不起有意思嗎? 就好像數碼港項目一樣, 不倫不類.。香港有那麼多的大地產商在香港發展,賺取龐大的收入,但香港的利得稅就沒有增長。香港政府把所有壓力轉嫁給中下階層,完全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

  2. 假設政府的目的是為了舒緩香港人的居住壓力, 那麼利用現有的郊野公園邊陲地, 興建多些公屋和居屋, 那就可以解決絕大部份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問題.。而這個問題是很迫切的, 也就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所在.。

方案1和2, 是針對著完全不同的目的和群眾。我認為林鄭的房屋政策衹是地產項目並不是民生項目.。


此外, 我也認為要把土地和投資工具掛鉤,造成雙贏的局面。若耶溪的提議為什麼政府不考慮?


又或者我們是否可以把土地打包成為一個「北部發展區的基金」,吸引私人地主儘早加入,而北部發展區的進展會導致這個基金的增值。那麼私人土主越早加入,他們可享有的升幅會越大。香港那麼多的財務英才不可能提供一些意見嗎?

bottom of page